李培根:文明之后才一流——在2013年暑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多一点文明
前面讲了一些国外的例子,下面,我讲一些国内的故事。
■先说说机械学院。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学校里不谈机械学院了,但是今天我还是想借这个机会说一点机械学院的故事。应该说,机械学院的发展的的确确在华中科技大学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从各个方面去看,比如从科研方面,最近几年,机械学院年年都有国家奖,去年是两个半奖,占了我们学校大半壁江山。今年又是一个发明奖。从人才方面,昨天我看到机械学院一个2011计划参与人员名单,从30多岁到40多岁这个档次里,有7个杰青、长江学者,而且完全是机械学院自己培养的,不包括引进的;机械学院的几个院士都是在它自己的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也是很不容易的。它的教学,培养人才,也有一些很特别的地方。可能学校学生口、教务口的都知道,联创团队最初是从机械学院创立的。现在联创团队已经出了很多人才,一些联创团队的成员毕业后就在东湖开发区发展,其中杨永智现在已经是不小的老板了。还有其它方面,如社会服务。机械学院的社会服务也做得很出色,比如东莞工研院,而且很可贵的是,东莞工研院把社会服务和教育结合起来,从来没有忘记培养人才。机械学院取得这么多成绩,原因是什么?其实,归根结底一条,相比较而言,我觉得它就多了那么一点点文明。这几年因为我在校长这个位置上,几乎对每一所学院我都有一些接触,比较而言,不能不说它有那么一些特殊的地方。你说多了一点文明,何以见得?首先,它百花齐放。搞理论的,搞实践的都有。我们的杨院士、熊院士在理论前沿上非常有造诣。同时,我们还有一些完全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我们的段院士就是一个例子。在机械学院从来不会有做实践见长的领导去否定搞理论的,也不会有搞理论见长的领导否定搞实践的,不会这样,就是百花齐放。其次,机械学院还有前瞻性。他们不会只盯着眼前的科研经费、眼前的项目,他们会想到若干年以后机械学院还靠什么立起来。当年,当别人还没有强调制造业信息化的时候,机械学院强调了信息化,当大家都强调信息化的时候,机械学院强调什么?强调机械和制造技术在信息技术中间的应用。反过来了,它总有前瞻意识。机械学院后来搞MEMS,等等,它总是在前面。第三,机械学院不唯指标。不是说不要指标,要指标,但是不唯指标。机械学院曾经资助过学院当时的一位年轻学者,他没有文章,没有课题,但是那个时候机械学院将企业特聘教授给了这位学者。没有文章也没有课题,还聘为企业特聘教授,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第四,机械学院也始终富于改革与创新精神。从学科发展,教育方面,包括人事方面,他们总是在创新。第五,机械学院有一个好的文化,即所谓的STAR文化——S表示奋进,T表示团队,A是敏捷响应,R表示责任。这是很关键的。第六,机械学院强调协同。但是它不拉帮派,和而不同。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机械学院怎么可能没有矛盾,怎么可能大家看法都一致,包括我们院士之间,大家的看法都会那么一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看法不一致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在大的事情上,大家都能够团结起来,这个团结的基础就是学院的发展,和而不同。我觉得机械学院有这样的文化,我们的杨叔子先生给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所以我认为,机械学院能够发展得好,就是多了一点点文明。
(3)独立精神与自由表达
这是现代大学都非常强调的。
■这里有一个故事,讲的是2003年3月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尼古拉斯?狄格诺瓦。这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相当于我们这里的讲师级。美国的职称系列是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那个时候狄格诺瓦批评美国入侵伊拉克,而且他批评的言词很激烈,后来有103位众议员联署要求哥大校长李?柏林杰开除尼古拉斯。他们认为入侵伊拉克是为了国家利益。柏林杰校长给学校师生的公开信中对尼古拉斯的言论也表示强烈不满,但是不辞退他。柏林杰说:“在任何大学内,没有什么比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更加可贵。”这是不是一种文明?
n
■1977年,哥伦比亚大学宣布聘任刚离任不久的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为该校国际关系学院的特别讲座教授。基辛格做国务卿那么多年,哥大聘其为国际关系学院的特别讲座教授,实事求是地讲,论学术水平,他太合适了。基辛格做哥大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还有什么问题呢?结果,学生、教授强烈抗议,这个事情没有搞成,基辛格也放弃了。
(4)教授就是大学
■1952年,艾森豪威尔将军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时,参加学校教授们为他举行的欢迎大会。他首先为有机会见到大学的“雇员们”感到荣幸。突然,L.L.拉比教授(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研究核磁共振)站起来说:“先生,教授们并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教授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
■昨天,我在北京开会,山东大学徐显明校长发言,他谈到“一把椅子理论”。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有时候,我们对教授、教师们造成两次侵害,第一次侵害是当他被聘到学校来的时候,没有办公室,没有空间,这是第一次侵害;第二次侵害是到某一个部门,或者是到某一个领导那里办事,人家不把他们当一回事,这是第二次侵害。徐显明校长讲一把椅子理论的意思是说,教授或教师进入管理干部(包括校长)他们的办公室,假如说只有一把椅子的话,谁来坐呢?教授坐。干部不能坐,校长不能坐,这是一把椅子的理论。在我们的学校,我们是不是把教授的地位看得那么高,大家可以问一问自己。
(5)影响学校声誉的因素
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多次说过,是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科研经费,获奖文章,这些都会影响学校的声誉,但是,我估计很少有人记得这些数据。你说清华大学一年获几个奖?我不知道;它发表多少篇文章?我也不知道。但是,为什么我知道这所学校好,是因为它培养了太多的优秀人才。
■杨永智、周伟是机械学院的毕业生,大概都是80后的年轻人,毕业不是太久,现在都成为很优秀的企业家。影响我们声誉的最重要因素,还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在此,不妨反过来问一问,培养人,我们到底究竟用心多少?这是我们每一个领导,包括我们的教师都应该问一问自己的。如果我们还希望能够有教育文明的话,我们是需要经常拷问自己的。
(6)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
说到教育文明,我们不是没有好的例子。下面,我不妨给大家讲几个小故事。
■物理学院的叶贤基教授。有人反映说,他在教学中能够把音乐、美术与物理学家、物理定律与思维、探索与发现等完美融合在一起。差不多每一堂结束的时候,学生均会集体自发报以掌声。有一些学生说,这学期只有物理课我才会坐第一排。不仅在课堂上,课后叶贤基教授还会继续和学生探讨学科、学业,甚至生活上的问题。有时候甚至晚上还会跟学生聊。他说:我们衷心感谢同学们。我不同意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是奉献”的说法,我认为教学让老师收获很多。他觉得他自己收获了很多东西。他还担任2010年级的班主任,深得学生热爱,今年被评被华中科技大学“我最喜爱的教师班主任”。
■吴洁教授是数学系的,她现在上课全部用板书。当然,我倒不是说以后大家讲课就不能够用PPT,全部用板书,我没有这个意思。但是完全靠PPT,的确很多人发现是有问题。吴洁教授讲课用板书,有一个学生就说:“您是我在大学里见过的所有老师中唯一不用PPT,还坚持整面整面写黑板的老师。微积分教的都是方法与思维,在演示方法、表达思维等方面,板书的优势是PPT所不能够比拟的。”我不否认PPT的作用,但是我觉得PPT和板书应该要互相补充。学生的话是对的,在表达思维、演示方法等方面板书是有PPT起不到的作用的。
■外语系的徐锦芬教授2007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第一届“我最喜爱的魅力导师”时,学生给他的颁奖词是:“她那句‘我为讲台而生’的话感动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成为他们走出校园,踏上讲台的航标和座右铭。”有一个学生讲,我始终会记得我有一个教我英语和人生的徐老师。学生觉得,徐锦芬教授不仅教了他知识,而且教了他人生。我们的学校里面其实还有好多真正的深爱着学生的老师,他们也真正受到了学生的热爱。在这些教师身上体现了教育文明。但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什么呢?这样的老师在学校里面还是太少了一点。更多的情况是什么呢,我相信院系的领导应该比较清楚。
(7)启明的实践
启明学院是我们学校的教育方面的一块试验田。
■目前,启明学院正在开展多学科的联合实习。2012年,由机械、控制、软件、计算机、经济、人文等7个学科的17名学生联合组队到东莞工研院开展实习。本来,东莞工研院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就够了,结果他们将研究开发与教育联系起来了。他们组织的17名学生中,不仅是有工科的,还有人文方面的学生,这种实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启明学院计算机学院的刘泉、胡畔同学在短短五周的实习中,完成的《基于ArcGis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型与水体污染扩散与自净模型的构建》项目,大大改进了大气污染与水体污染的检测算法,成果已经用于实际生产,工研院也在申报专利。我们的本科同学在不长的时间内,五个星期的时间,他们做出来的事情可以申报专利,用于生产。
■2013年,“基于光电对管的耳垂式血氧饱和度测试装置”,由机械学院、临床医学的学生共同发起研究,机械学院和临床学院导师共同指导完成。丝宝集团、德迅投资、化工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站,帮助学生开展创新项目向创业转化。2012-2013年,已经孵化三项,其中两项比较成功,投资公司准备后期进行投入。
■启明学院Dian团队毕业队员张良伦、柯尊尧等于2011年8月创立米折网,2013年,他们已经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在千万元以上。米折网在去年年末入选“2012年创业邦年度创新成长100强”,其创始人张良伦入选创业邦2013年30岁以下创业新贵榜。
我前面讲的这些小故事都是和教育有关的。我们的教育文明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培养人上,这一点是大家千万不能忘记的。
(8)值得回味的大学体验
当然,在大学里面培养人,除了课内课外,方方面面的情况,还有一点值得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学生的大学体验。
■我这里举一个国外的例子。科南,曾经任耶鲁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教务长。有一个叫巴特?加马提的人,他当年在耶鲁选了科南一门课。科南对加马提的第一篇作文很不满意,写了大段的评语,说他词藻浮华,过度夸张等。科南的要求似乎显得太严格了一点,他甚至讲:“你必须学会写得简单,直截了当,否则的话你在任何领域都不会成功。”加马提看到这个评语后非常生气。大概加马提花了很大的功夫写了这篇文章,老师的否定让他很生气。他当时看到这个东西就撕得粉碎,扔到垃圾桶里面。后来,当加马提终于写出简单明了的文章后,他成了耶鲁大学的校长。这是加马提自己说的。虽然那个时候很生气,但是后来仔细想一想,逐步明白了当年科南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这对他一辈子的影响很大。这说明,我们教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候一件事情会影响学生一辈子。
反过来讲,我们的学生在大学里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大学体验?不知道有多少人思索过这个问题。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明尼苏达的贵族私立学校卡尔顿学院的帕克?帕默尔夫妇。他们是学院里最令人难忘的老师。美国的大学校园与跟社会不是完全隔开的,帕默尔夫妇家的门永远为学子敞开。有的学生在那里喝咖啡、聊天。学生们明白了为什么慷慨能够战胜傲慢,明白了人类精神的升华与超越。看起来很平凡的事情,结果对学生有那么大的影响。
我们学校也有好的例子。
■我们有一个楼管阿姨叫周凤琴。去年,有关周凤琴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专门邀请她跟学生一起搞了一个活动。她读了200多本书,学校的人文讲座她基本上就没有落下过,跟着大学生一起听人文讲座。她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爱听人文讲座,爱读书,而且爱这群大学生。她就是一个楼管阿姨,但是她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你要是搜集一些毕业的学生写给她的话,那可以搜集到很多。周凤琴成为我们有幸住在紫菘13栋大学生的一个很好的大学体验。我相信,那些学生今后对华中科技大学的感情离不开周凤琴阿姨。
■我们学校电子系有一位叫张丽娜的教师,一直做学生工作,现在已经退休了。她办了一个“张妈妈在线”,在网络上给学生解答各种问题。我觉得,像张丽娜这样的人其实我们还应该继续聘用。我们说,大学要有大师,这个是对的,但是大学同样也需要像这样一些人物,他们同样使我们的大学生们能够有很好的大学体验。这也是一种教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