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

李培根:文明之后才一流——在2013年暑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 华中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3-8-30 阅读:

文明之后才一流

——在2013年暑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培根

(根据录音整理)

2013年8月25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同学们:

    上午好,今天上午我作一个主题发言。要讲这个话题,是常委会通过的,但是具体讲什么内容,没有经过常委会审阅,所以,我自己对所讲的具体内容负责。

    本来,我建议今天上午安排两个报告,但最后的安排是今天上午还是就我一个报告,给出的时间很多。既然如此,我今天可能讲的时间会长一点。
今天,我主要是讲一些小故事。

引言

    最近几年,在中国有一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热潮。我们学校是前年的党代会确立了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是希望在本世纪中叶把我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国内有一些学校希望在2020年左右就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但是我们学校显然还做不到这一点,我们提的是本世纪中叶,这是一个长远目标。长远目标固然需要,但是我们近期、中期到底该怎么做?如果不明确这些的话,我们的长远目标恐怕是很难实现的。
    去年的暑期工作会议,我结合学校60年校庆作过一个发言,讲了“传承、反思、展望”这三个话题,总结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但是我觉得,可能有一些东西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今年的暑假有一个特殊的事情,就是对我的经济责任审计。据说审计不仅是对我的触动,对院系的触动,包括对我们教授的触动都比较大。我听到一些反映,这是一件好事情。
  现在,我们又正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正好也可以给学校照照镜子。当然,我个人要照镜子、要正衣冠,要洗澡,但是今天不在这个场合讲。对学校照照镜子其实也是一件好事情。
  我担任校长已经八年多了,也应该仔细认真地反思一些事情。今天我的发言也算是我自己的一些反思内容。
  每一所大学都有它的发展阶段。简单地回顾一下我们学校,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学校大概有30多年持续快速的发展,这是很了不起的,国内很多同行都比较羡慕。有时候在同行间谈论起来,可能当着我们的面有一点恭维的意思,但多少还是有一定的客观性。
  再看我们的国家。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也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是,现在党中央、政府谈什么?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这是国家层面的。学校是不是也存在某种形式的转型?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这些问题我并没有想得很好,只是抛出一些问题来供大家思考。
  需要特别声明一点的是,如果说我们讲学校发展方式,我们要转型的话,这绝对不是对我们以前工作的否定。应该讲,我们以前的发展模式是正确的,是必要的,它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我们发展的结果应该说证明了这一点,这是不能够否认的。以前的发展方式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这是我们一定要承认的。
  其实我们想一想,就我们学校的历史来讲,我们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是在创新与转型中间书写的。这是什么含义呢?当年九思同志提出华中工学院要从一个教学型的大学转向研究型的大学,他提出“科研是源,教学是流”,强调要办研究型的大学。而且,他还提出来从单科到综合性大学的转型,从单一的工科到逐渐办起文科、社会科学等等,这是一次转型。还有后来的“学研产三足鼎立”,强调社会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这也是转型。我不一一举例了。总而言之,回顾这么多年来学校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我们就是在创新和转型的过程中才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
  我认为,在学校2011年的党代会上,我们已经有了转型的意思。在这次党代会上,学校党委提出了三大战略转变,在座的绝大多数同志应该有印象。回顾学校的历史,有的领导说华中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缩影就体现在创新和转型;还有的领导讲过,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最有活力的大学之一”,活力也表现在创新和转型;我们学校正在崛起,那么崛起也发生在创新和转型中。
  谈到教育,有学者会谈到教育发展的一条规律。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种教育形式或一类学校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必会创造出另一种教育形式或学校来适应特定的社会需求及教育需求。”这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说,社会也好,或者是大学也好,要追寻新的教育文明。
  下面,我讲三个话题:1.小小故事,2.大大问题,3.悠悠文明。重点是在第一个话题上,主要是跟大家讲一些故事。
  1.小小故事
 (1)不断追寻文明
  ■我先说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的《毛利尔法》,它是美国国会为州赠地学院制订的,其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平淡时代的那些信条已经跟不上风云变幻的现实。当现实中充满了困难,我们必须勇往直前;当情况与以往如此不同时,我们必须重新思索。”当时美国政府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赠予一些州,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一个州至少一所学院,培养工农业的急需人才。美国后来很多州立大学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英国大学的历史是比较长的,但是在17到18世纪,英国的大学一度衰败,衰败的原因有很多:管理僵化,课程体系保守,讲座流于形式。那时候有所谓的空墙讲座,意思就是说下面没有人听。有一位名叫Edward Waring 的人,1760年成为剑桥大学第六任Lucasian数学教授,这个头衔的数学教授是非常有名的,他那个时候不开讲座,说因为“深奥的研究不适合于任何一种形式的讲座来交流”。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私立学园的出现。但是看一看同是17、18世纪的德国大学,它们却致力于改革。哥廷根大学成立于1737年,它成立了欧洲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最先开辟SEMINAR。SEMINAR现在在世界大学很普遍,包括在中国,在我们学校也有一些。我们学校可能在一些院系还不是那么普遍,有一些院系的SEMINAR普遍一些。德国那时候就开启了SEMINAR。可见哥廷根在追寻新的教育文明。洪堡更是如此,有专家认为,现代大学的意义就是从洪堡开始的。洪堡1809年任普鲁士教育厅厅长,后来创办柏林大学,他办学的三个原则是: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确立哲学院的中心地位。我们看看前两个,一个是学术自由,一个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这两个一直到今天是我们好的大学都奉行的。在那个时候,洪堡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追寻新的教育文明。
  ■那个时候,英国的大学就比较保守,后来美国人学谁呢?学德国。比如说现在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是很有名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美国人在德国留学,学习了德国的先进经验后在美国建立了霍普金斯大学。当时,美国学生留学到德国,可能有一点类似于今天的学生留学最想去的是美国的大学差不多。这说明德国人那个时候他们是比较开放的,不断地追寻教育文明。洪堡,我前面已谈过,就不再说了。上世纪80年代,我在威斯康星大学念过几年书。19世纪后期,就是那个威斯康星大学在德国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们追寻一种社会服务。当时的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跟威斯康辛州州长的关系非常好,强调社会服务。
  ■世界大学追寻教育文明的脚步从来没有间断过。查尔斯?艾略特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有名的校长,20世纪初艾略特希望,所有孩子,有钱的,没有钱的,只要有头脑,哈佛都应该对他们敞开大门。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在那个时候不一样,他们都是在追寻教育文明。
  ■几年前,有一个叫哈瑞?刘易斯的人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失去灵魂的卓越》,这本书有中译本。哈瑞?刘易斯是计算机科学的教授,在哈佛任教30多年,其中有8年时间担任了哈佛学院院长一职。这本书曾入选《波士顿环球报》畅销书行列。书里面批评,哈佛是如何放弃教育宗旨的。意思是说他们只追求卓越,却忘记了如何把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人。哈佛是世界顶尖的大学,它肯定是卓越的,但哈瑞?刘易斯批评说,这可能是失去灵魂的卓越。我认为,当然不能够以刘易斯的批评就认为哈佛不卓越了,哈佛肯定还是卓越的,只不过是刘易斯在告诫哈佛要注意教育的宗旨,不要忘记了教育的宗旨。我认为,很多的学者也好,教育家也好,他们在不断地追寻的是一种文明,即教育文明。
  ■这里还有一个不断追寻文明的例子:大学怎么样服务于经济发展。1980年,美国出台了一个《拜杜法》,反映联邦政府对校园到市场技术进行传播的兴趣,支持研究型大学对靠技术驱动的经济发展产生作用。“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一员,技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技术创新、技术型人才与具有才能的企业家。研究型大学创造了以上全部因素。”我们可以看出来,在美国这么发达的一个国家,美国的大学似乎比中国的大学更具有象牙塔性质一些,但是,其实美国人现在也非常重视大学要服务于经济发展。这也是一种教育的文明,它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