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电视台报道|攻坚克难驱动创新发展的张国军
华中科大工研院
新制造,新未来
文:东莞电视台 李湘莹
党旗飘扬,时代先锋,一起来了解一下 党支部书记张国军的事迹。2008年,张国军被华中科技大学派到松山湖负责组建 (以下简称“工研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工研院已经组建起一支600余人的专业技术团队,并成为东莞新型研发机构的一个标杆。这一路走来,锐意改革的张国军也成为推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先锋代表。
今年44岁的张国军是很多人眼中的“科研干将”。他33岁被破格晋升为教授;36岁担任工研院常务副院长。他带领的工研院团队,针对东莞建材、家具、电子制造、模具、毛纺、能源、汽车等行业的需要,自主研发几十个系列的关键装备。
工研院常务副院长、党支部书记 张国军:“我们为东莞的产业升级做了两件事情,一个叫节能,一个叫节人。所谓节能就是用我们开发的,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进行注塑机的节能改造,现在全东莞注塑机节能改造,在所有的中标单位,我们一家做了60%的市场这是第一块,第二个所谓节人,就是用我们开发的各种自动化设备,去代替原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象木工、家具、纺织等等,我们用大量的设备去取代了人。”
张国军积极引进******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六大******研发平台在东莞工研院建立分中心或分室。截至目前,工研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国内外资质,为7000多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并且孵化了近百家企业,带动了一批科研团队成长、壮大。
工研院行政部部长 周晓晓:“他有很高的科研能力,不光是研发过程中对工程师的指导,还是对他研究生博士的指导,我觉得在科研这方面,都是非常地有创新思想。”
工研院院长助理 卢亚:“(他)作为带领我们的带头人,很多事情亲力亲为,甚至陪我们加班到凌晨三、四点。”
张国军注重团结党员和发挥党员作用,在他主导下,工研院成立了设计服务中心、测量技术中心、检测技术中心、激光技术中心和信息安全中心等五大技术服务中心和五个事业部,部门的核心骨干均为党员。他们深入为企业提供了全过程的一站式技术服务,有效提高了服务效率,节约了企业成本,解决了中小微企业买不起设备、贷款难的问题。
工研院常务副院长、党支部书记 张国军:“我们几乎在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团队,党员在当中的核心的骨干作用,都非常的明显,而学党章也好,学系列讲话也好,都是对于提高我们的政治思想认识,非常有帮助,对我们来讲更重要的是做。”
【温馨提示】
前方视频来袭
请在Wifi链接环境下观看
土豪请随意~
创建于2007年,是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一个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 平台。
现已组建了一支600余人的技术团队,引进三支国际创新团队,获批了东莞第一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了东莞科技平台唯一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了几十个系列的行业关键装备,建立了四大集中式技术服务中心,为7000多家企业提供了高端技术服务。
在松山湖管委会支持下建设了43000㎡的松湖华科 园,发起成立了东莞首支面向先进制造业的股权投资基金——华科松湖基金。同时,大力推动了孵化器复制工作,目前已经在大岭山、道滘、石碣等镇街建设孵化器。工研院在科技体制方面勇于改革,探索出创新、产业、资金三链融合的创新之路,成为东莞乃至广东转型升级的重要科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