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广东:排头兵筑梦“升级版”(春天中国)
4月27日
编者按:突如其来的芦山地震,造成巨大灾难。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指挥下,灾区干部群众奋起抗震救灾,祖国四面八方大力支援,万众一心,自强不息,抗震救灾有力有序有效;与此同时,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平稳开局,“春天的脚步”稳中求进,进中求好。
今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在这个希望之春、奋进之春,各地区各部门以十八大和今年两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用实干托举中国梦,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春天中国”系列特稿,分别选取广东、湖北、浙江、吉林、甘肃5省,报道当地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气象,深入探讨如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生动展现广大干部群众共筑中国梦的精神风貌。
岭南春早。
这方“树叶四季不落”的造梦热土,正在催生着新的春天故事。
广东,是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视察的第一站。“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的广东,又一次感受到春天的召唤。
“‘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是总书记对广东的殷切期望,是十八大精神对广东要求的具体化,是广东今后工作的总目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字字铿锵。
面对转型发展的“坡”与“坎”,广东这个排头兵要全力打造“升级版”。
南粤筑梦,春意葱茏。
打造“升级版”,要实事求是,失速的转型不是成功的转型。“两个广东”,分类指导,珠三角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粤东西北在加快发展中转型升级
这个春天,广东人心里多了几分急迫与纠结。
全国两会,广东团代表将“江苏”挂在嘴边:去年广东GDP5.7万亿元,只比江苏多3300亿元,“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面临冲击。
广东两会,广州团代表对“天津”反复提及:去年广州GDP1.35万亿元,只比天津多600亿元,“国家中心城市”的交椅似在摇晃。
“追兵”越来越近,连鼓点和呐喊都清晰可闻,排头兵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呼吸?
省长朱小丹十分清醒:“有没有追兵,广东都在思变谋变。排头兵要比总量,广东的GDP掉1个百分点,对全国都有影响;更要比结构、比质量、比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打造好‘升级版’,一旦丢掉转型升级排头兵的位次,广东再难领先。”
坚持转型可能会影响发展速度,但不加快转型不行。
土地告急、资源短缺、人口超负、环境透支、区域失衡、对外依存度高,再不转身,广东就会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追求发展速度可能会耽误转型,但不加快发展也不行。
站在广东看全国,广东市场化水平高、国际化程度好、老百姓腰包鼓,这些优势为广东特有。排头兵内涵丰富,犹如“全能冠军”,但毕竟,GDP这个“单项冠军”是排头兵最直观的标志,并且,广东要率先实现两个翻番,必须保持年均8%以上的增速。
站在全国看广东,很多人来广东投资,就是中意“北上广”中“广”的经济地位、相当于全球第16大经济体的分量,如果广东包括广州的经济总量被赶超,恐怕会在“京津沪”的新棋局中丧失资源集聚能力。
加快转型?还是加快发展?
进与退,检验的是政绩观;取与舍,考量的是辩证法。
广东的决策者在深思:转型与发展并不对立,而是有机统一。没有新的先进生产力发展就没有转型,长期失速的转型不是成功的转型;反之,没有转型也没有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当前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
打开地图,广东像一只面朝大海的雄鹰。珠三角是“头”,粤东粤西是“翼”,粤北是“尾”。多年来,人们对广东的印象是“遍地黄金”,实际上,雄鹰的“头”很饱满,“翼”和“尾”却很单薄。“珠三角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而占全省面积近70%的粤东西北,人均GDP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仅为全国一半,这是广东****的省情。”湛江市市长王中丙说。
两个广东,两个阶段。
多样化的广东,需要多样化地打造升级版。
广东廓清思路:破解转型与发展的矛盾,应当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珠三角要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粤东西北要在加快发展中转型升级。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这样理解:“转型初期,当落后生产力被淘汰而新的先进生产力尚未形成,发展速度会受影响,甚至失速,但若咬紧牙真转、沉住气快转,新的先进生产力就会早日出现,带来更高质量的‘快’。对珠三角来说,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转型,但转型中要尽量缩短失速周期,并力求稳速、加速。”
在珠三角,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紧布局。
走进广州联合交易园大厅,巨幅电子屏上,广州商品交易所等7个平台的数据实时刷新。细看,大厅顶部的装饰竟是老厂房的“工字架”。原来,这里曾是华南缝纫机厂和五羊—本田摩托车厂所在地。两家老厂历史上最高年产值28亿元,而被“低碳改造”为交易园后,每年可创交易额650亿元。
在珠三角,传统产业、加工贸易产业不仅“腾笼换鸟”,也在“凤凰涅槃”。
“珠三角一塞车,全世界就断货”,这一传奇却长久停滞在“U”型微笑曲线的底端。而今,前补研发、后强品牌,中间还转产利润率高的产品,珠三角传统产业“浴火重生”,正把微笑曲线变成底部抬高、更为平坦的“大笑曲线”,加工贸易的生产模式已有55%是“委托设计+自主品牌”。
在佛山中国陶瓷城,一款阿拉伯风格的地毯堪称精美绣品,一摸才知是凉滑的陶瓷。普通陶瓷每平方米售价不到100元,而这款陶瓷地毯每平方米卖2400元,在中东还供不应求。“今后佛山不光是卖陶瓷,还要把艺术、现代生活和科技一起卖出去。”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的潘勇文说。
揭阳市委书记陈绿平这样理解:“对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来说,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发展,在于尽早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但我们要的是既提速又提质的科学发展,让存量更优、增量更好,新上的项目起点必须高。”
粤东西北加快发展,基础设施要先行。
“我们终于有机会擦亮特区这块金字招牌了!”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说,10年来汕头没增加1公里高速公路,目前正紧锣密鼓打响大会战,投资300多亿元,兴建汕湛、潮惠等5条高速路,总长170公里。“这5条公路好比5根手指,伸出去把人流、物流、资金流揽过来,重塑汕头特区的区位优势。”
粤东西北加快发展,眼光格局要高远。
拥有千年金属制造史的揭阳,不满足于“打铁匠”式的企业形态,决意筑造高水准的中德金属生态城:吸引全国400多家产值逾3亿元的大金属企业入驻;投资15亿元建设世界级污水处理厂,市内电镀、酸洗等污染金属企业全部进“城”,以治污成本增高倒逼技术含量提升。揭阳的愿景是:到2020年金属生态城年工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
今年一季度,广东省GDP达1.26万亿元,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5%;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和8.9%,均快于GDP增速;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40%和60.4%,均高于全省外贸出口平均增幅……排头兵的转型与发展同步发力、稳步前行。
打造升级版,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为“硬转型”和“软转型”清除障碍、提供动力
深圳,莲花山顶。6米高的邓小平铜像昂首阔步,凝望远方。一簇簇黄金叶与凤尾花环绕铜像,宣示着一个关键词——改革开放。
改革是广东的根和魂,广东人血液里流淌着改革的基因。省发改委主任李春洪说:“敢喝改革的‘头啖汤’,才能更好地承载排头兵的转型使命。”
只是,“得风气之先”的广东,不再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立足发展需要、呼应顶层设计来擘划改革。
打造升级版,既有产业的硬转型,也有整个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模式的软转型,这就需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清除障碍,提供动力。
深化改革,要牵住体制的“牛鼻子”。
从化盛产荔枝,以前每逢小年,政府就紧张,催着农民追肥剪枝保收成。农民却不慌:三七二十一,七三也是二十一,小年时收3斤,每斤卖7元;到大年时,收7斤,每斤卖3元,算下来都赚21元。
看来,农民更懂市场规律。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果“有形的手”总是取代“无形的手”,如果说的是“宏观调控”,做的却是“微观干预”,怎能奉献一场场精彩的转型比赛?
外企茗莎公司申请在粤注册,一圈跑下来耗时近5个月——广东的市场化水平“高”在哪里?
“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继大部制改革后,广东在深圳、珠海、东莞、顺德等地掀起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取消企业登记注册所有前置审批事项,允许“零门槛”开公司。以前几个月都申请不到营业执照,现在一两天甚至几小时就能搞定;以前禁止在家里开公司,现在公司地址在哪儿都行……试点第一个月,仅深圳新登记企业就同比增长109%,其中民营企业占97.6%。
“可别小看这项改革!过去30多年我们解决了是否允许市场主体存在的问题,而允许谁成为市场主体由政府说了算,现在改革把这个权力也还给了市场。”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倒逼政府转变职能,让越位的归位、缺位的到位、错位的正位,营造‘小政府、大社会、好市场’。”
深化改革,要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
广东搞过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砍”掉了2300多项审批事项。省里“甩开膀子”,又开启新一轮改革——50多个政府部门的家底被翻了个底朝天,清理出1120项审批事项逐个“过筛子”。一边是对政府削权,一边是向社会放权,全省社会组织迅速壮大,今年民办社工机构预计增至400家。
“改革的一大阻力是既得利益集团。政府没有革自己命的决心和勇气,就难以触动与转型升级不相适应的‘利益奶酪’,就难以闯过改革的深水区。”广东的决策者毫不含糊。
深化改革,还要借力对外开放的推手。
广东有深圳、珠海、汕头三个“老特区”,现在有了前海、横琴、南沙三处“新地标”。这三个新区,一个紧邻香港,一个与澳门隔江相望,一个地处珠三角几何中心,构成流金生银的“财富三角”,不仅是国家推进粤港澳合作、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三扇窗口,也是鉴融港澳体制精华、加大重点领域改革的三大平台。
探访前海滩涂工地,春的希望在心中升腾。这个“特区中的特区”,将成为聚合改革开放正能量的“前海”。“在行政管理、土地制度、金融政策、法治建设、廉政监督等五大改革上,前海要为广东和全国开山探路,也通过先行先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加一个生动注脚。”前海管理局首席联络官王锦侠说。
排头兵要靠新的改革红利赢得未来。
打造升级版,要从“汗水型经济”走向“智慧型经济”,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向创新要先进生产力与核心竞争力
春风煦暖,绿了细叶榕,红了洋紫荆,深圳湾畔的南山高科技园生机盎然。
“我们刚得到一个好消息,”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陈健洲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日内瓦宣布,去年****的国际专利申请方是中兴通讯,申请量高达3906件,超过第二名日本松下近千件。”
3906件,约占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的1/3,折射出广东的创新强势。
依赖要素和投资驱动、赚取微薄利润的“汗水型经济”起于广东、兴于广东,在广东也最先陷入困局:
风险越来越大。一场国际金融风暴,让大批缺少“头脑”和“心脏”的广东贴牌企业沉没。同时,广东最早走到了人口红利的拐点。
空间越来越小。“30%是国际公认的土地开发强度极限,而东莞已达43%,深圳达到47%,是香港的2倍多,我们总不能把所有土地都盖上房子吧?”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感慨。
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认为:“空间是什么?不完全是土地,也不完全是资源硬约束,创新就是空间。”
向创新要先进生产力,向创新要核心竞争力。打造升级版,排头兵必须领跑创新。
去年,中兴通讯在经营亏损的压力下,仍将营业收入的12%投入研发。公司认准一条:“锁定自主创新,才能笑傲4G时代。”
创新驱动的“智慧型经济”,国际竞争力强、抗风险能力好、资源环境消耗少,广东要在全国率先激活这个新引擎,把“人口红利”变成“人才红利”。
创新驱动,广东的“本钱”并不充裕。广东不是科教大省,没有多少蜚声中外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但广东是市场大省,市场化程度在全国数一数二,仅广州就有970多个专业市场。
广东毅然撬动“市场”的杠杆——
让市场主体成为创新主角:
深圳市长许勤介绍,深圳GDP已过2000亿美元,与以色列、新加坡、芬兰等国家处于同一区间;而深圳的用水总量、汽柴油销售量、制造业用电量去年首次下降。“一升一降”,功在创新,秘诀就是“六个90%”: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让市场需求成为创新路标:
华中科大投“智”、东莞投资成立的制造工程研究院,创新成果转化率高达80%。东莞松山湖的绿道上,一台台形似体重秤的小巧器械载着游客滑过,留下串串笑语。这款不用人工助力就可行驶的易步机器人,由工研院和一家从传统模具业转型的企业合作生产,利润率逾50%。
工研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有一套“苹果理论”:院校不少成果像好看不好吃的“青苹果”,研发出来后就束之高阁。工研院就是要把书架上的“青苹果”拿来,对照市场需求进行产业化,使其成为货架上中看又中吃的“红苹果”。像东莞工研院这样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广东已建成300多个。
国际经验表明,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是创新驱动的重要标志。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说:“广东这一比例已达2.1%,全省专利数量、企业创新能力排名国内第一,开始驶入‘智慧型经济’的快车道。”
打造升级版,要让民生需求引领转型,让经济升级的过程成为民生同步升级的过程。不仅是提前“人均小康”,更要率先“全面小康”
登上600米高的广州塔向南眺望,能看到一大片相当于3座纽约中央公园的“绿洲”——那是政府专为市民辟建的海珠湿地。
徜徉在这片湿地,浅绿、葱绿、湖绿、墨绿,草木的绿色多得令人心醉;木栈道两边,龙眼、杨桃、番石榴等岭南佳果别有野趣;泛舟河涌,一群白鹅振翅掠过清亮的水面,飞入芦苇丛——好一幅明媚春景!
“广州人每天要消耗8000吨蔬菜、1600吨鱼、2.1万头猪……”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如数家珍,“但民生不仅仅是这些‘菜单’。广东人储蓄存款超过10万亿元,吃好穿好后,生态需求成为人们最迫切的民生诉求。在转型中,我们要保‘胃’,更要保‘肺’。”
让民生需求引领转型,让经济升级的过程成为民生同步升级的过程,这才是广东人渴望的“升级版”。
在外人眼里,排头兵改善民生的底气足:手握1.47万亿元财政收入,********,有钱自然好办事。
现实却是:广东人口1.05亿,“分母”很大,人均财力在全国仅排第二十位。更难解的是这样两道题:
广东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缩影,如何兼顾珠三角的民生和粤东西北的民生?
广东又是中国流动人口最多的省份,如何均等本地人的民生与外来人员的民生?
广东用“分类满足不同的民生需求”解答第一道题。
“如果6000多万先富起来的珠三角百姓每天对着一江黑水、呼吸着一片雾霾,那不能叫民生改善。”珠海市委书记李嘉说,“现在我们要关心3个‘P’:GDP(发展)、CPI(物价),还有PM2.5(环境)。政府舍不得在环保上花钱,就会在医保上花更多的钱!”
解决好“基本民生”、“热点民生”,更要解决好“底线民生”。
顺着沿海高速向粤西行进,车流渐少,灯火渐稀。珠三角“富得流油”,粤东西北一些地方却“穷得掉毛”,仍有3409个贫困村、157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幸福珠三角”不代表“幸福广东”,“人均小康”算不上“全面小康”。广东力推新一轮扶贫开发,目标是到2015年,被帮扶的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户稳定脱贫,无劳动能力的全部纳入当地农村社保范围。
广东用“公平给予相同的民生待遇”解答第二道题。
东莞户籍人口182万,流动人口高达640万,这些外来务工者有一个亲切的名字——新莞人。
在宏远社区,我们碰到25岁的新莞人涂盼花。这位重庆妹子打扮时尚,35平方米的宿舍配有独立卫生间,几枝春花在瓶中绽放。“前一阵子我做了个囊肿手术,花了1万多元,因为和东莞人一样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自己只掏了4000元。”涂盼花很开心,“业余时间我在读大专,学工商企业管理,8000元的学费厂里都给报销。”
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副局长何学文介绍:“目前已有2.3万名新莞人通过积分制入户东莞,60多万名新莞人子女通过积分制在东莞接受义务教育,是东莞户籍学生总数的3.2倍……”他笑着补上一句:“我也是新莞人。”
广东城镇化率高达66.5%,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珠三角更是超过80%。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对实有人口的全覆盖和均等化,让2000万名外来务工者也能尽情创造精彩人生,成为广东城镇化的核心理念。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
广东,是“中国梦”的发源地。170多年来,无数广东人为了这个夙愿上下求索,薪火赓续。
今日广东,依然是激荡人心的“梦工厂”。
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为科学发展“闯出一条新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一条正路”——作为排头兵,广东有追梦的情怀,更有圆梦的担当。
春满南粤,潮涌珠江。下一个10年,广东将再次被历史瞩望。
打造“升级版”,筑实“中国梦”——这个春天,广东意气风发。
(本报记者 王 楚 龚 雯 田俊荣 邓圩 王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