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技术动态

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主流共识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6 阅读:

    2010年,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始深入人心。如果说2008年中国制造业还在呼唤转型升级,探讨为什么要转型升级,那么2010年****的变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主流共识,中国制造业开始思考转型升级的途径,并尝试将其付诸到切实的行动中去。

    2010年,企业、地方政府以及中央均在为转型升级出谋划策、厉行实践。转型升级形成了一种气候和语境。

    中国制造不需要盲目的转型升级,企业在思考行动之前的必要准备。《IBM黄金十年制造企业转型调查报告》中指出,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础:

    首先企业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要有能够转型的“本钱”,要有一定的投融资能力。

    其次,对客户的需求和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企业应当剖析自身的特点、客户需求的变化和行业的竞争格局,做到知己知彼。在洞察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审慎地进行转型。

    再次,建立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资源。企业应当分析自己拥有哪些转型的“资本”,例如拥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或者能够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产品,抑或是拥有营销渠道资源的整合能力,能够开展行业电子商务;同时判断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研发、管理和营销人才,能够支撑企业的快速拓展等。

    最后,拥有足够支撑企业快速转型的信息化平台。信息化是企业运营的数字神经系统,也是企业能够实现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

    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的关键。以技术创新为例,中国多数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远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但中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严重不足。

    制造业要创新,首先应该走出对创新的认识误区。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仅是产品创新一条路可行,制造企业也可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变革甚至资本运作等方式来实现转型升级。制造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典型,制造企业借助价值网络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从封闭的价值链转向开放的价值网络,依靠新的平台,在更大的时空中整合资源,同样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除企业自身的努力,一些制造业集中的区域,也在进行抱团转型升级。如珠三角工业重镇东莞,2008年启动转型升级战略,如今已经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两年多来,东莞1753家企业由“非法人企业”转为“法人企业”、新增外企研发中心或和研发机构299家、1221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预计今年外经贸进出口将达到1200亿美元。

    中央一直在积极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12月10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未来,“两化融合”战略将得到进一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重点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面向中央大型集团制造企业、地方支柱与特色产业的骨干制造企业,着力打造数字企业、服务型制造企业、高端制造企业;二是面向产业链和地方支柱与特色产业集群企业,着力构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市场化平台;三是面向软件企业、系统集成商,着力培育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四是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着力突破制造服务核心关键技术;五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着力建立长效机制。

    不盲目,不退缩,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中国制造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迎接挑战,真正实现转型升级。